何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,形成了许多的郡望,据有关史料所载,主要有七个:
庐江郡:西晋时期的庐江郡,辖今东起安徽芜湖、北至寿县、南至江西九江的广大地区,郡治舒县(今安徽省庐江县)。在当时全国范围内也是一个大郡。庐江郡何氏以何桢为始迁祖,发源地在今天的安徽省安庆市天柱山下(潜山县、岳西县),历史上称为潜县。魏晋南朝时期的庐江何氏,人丁兴旺,政治显赫,文事繁荣,经济十分发达。在三国魏至南朝宋齐梁朝的近300年间,何桢十代载于正史且有明确世系关系的共54人。在族谱中,此十代中有70余人可在史书或考古墓志铭中找到,实为罕见。其中封侯10多人,皇后3人,驸马6人,尚书及以上官职者达14人。何姓,姓何。敬请关注何姓,融入何姓大家族。
陈 郡:辖今豫东、豫南及安徽近30个县市的广大地区。历经两汉,屡有变更。曹魏时期,其管辖区域已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、西华、商水、淮阳、郸城、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,其中太康,魏晋时期称阳夏,是陈郡何氏的发祥地。自汉代至魏晋时期,陈郡何氏家族见于文献记载者仅有4代11人。其代表人物有何夔、何曾。
东海郡:东海何氏家族具体在东海郯县(今山东省郯城市)。何氏该郡望的形成大致在南朝刘宋时代,较庐江何氏要晚二百多年,而且历史短暂,家庭分支较多。影响大者有三,何承天一门最负盛名,另外两支为何思澄家族、何慧炬家族。
郫 县:秦始置县,为今四川省成都西北的郫县。此支何姓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。
扶风郡:汉武帝置右扶风,为三辅之一。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。治所在槐里(今陕西省兴平东南),西晋移治池阳(今陕西省泾阳西北),唐时又曾改岐州为扶风郡。此支何氏,其开基始祖为汝阴(今安徽省阜阳)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(今属河南省)汉吏何并。
丹阳郡:又称润州,治所在今江苏省丹阳。治今镇江、丹阳一带。隋置润州,治延陵(今江苏省常州),唐移丹徒(今镇江)。北宋政和间升镇江府。
齐 郡:西汉先为临淄郡,后改齐郡,治临淄(在今山东省临淄一带)。隋唐为青州北海郡。
三高堂:说到三高堂的由来。原来,南朝齐、梁时,庐江人何氏三兄弟,学问渊博,不愿久官。兄何求,除中书朗不拜,隐居于吴。复除永嘉太守,忽乘小舟逃归。二弟何点,博学善谈,屡征不就。三弟何胤,经学渊通,仕齐国子监祭酒,至梁屡征不出,聚徒讲学。兄弟三人,都是知进退之机的明哲,是逸士高人。他们审时度势,不贪恋名位,既能入世建功立业,又能出世独享天伦。故世称“何氏三高”,后世逐有“三高堂”号。
水部堂:南朝梁代何逊,官至尚书水部郎,长于诗文写作,着有《何水部集》,其后世子孙为纪念这位先贤,就以“水部”为堂号。
四友堂:明朝大学问家何良俊不仅学问做得好,而且处世态度也极豁达,自称与庄子、维摩诘、白太傅三人为友,加上自己合为四友,并把书房称作“四友斋”,他的后人也就很自豪地称自己的家族为“四友堂”。
忠孝堂:明代许州人何清在宁夏环县做官,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,徒步千里回乡奔丧,在母亲墓前结庐守孝三年,其后世族人自称“忠孝堂”。
庐江堂:韩瑊为何姓始祖,其说言之凿凿,据《浈阳水木记》:“瑊公姜妣皆寿百龄,卒后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,也称何坟冈,至宋犹存。”宋代崇宁年间一代鸿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经何坟冈,曾题诗纪念:“何坟冈上草幽青,七国边尘尚可惊;姬裔未应灰灼火,吕蛆那怪误疑冰。川舟百代行人济,华表千年归鹤鸣。壤土不随函谷变,骊山徒自发崇陵。”后来韩(何)瑊子孙就在庐江一带繁衍,发展成为望族,后代人就以“庐江”作为何氏的堂号,称为“庐江堂”。
九井堂:
唐高祖武德中期的吏部尚书何奖,便居住在南京金陵石城街。然而何奖最大的成就并不在于他的官职,而在于他生有九子,偕、渭、兴、升、俊、享、向、昌、仁。随着九个儿子逐渐长大成人,他们不再满足于生活在父亲身边,于是九人纷纷出外寻求各自的栖身之所。最终九人分居九地,使何氏一族枝繁叶茂。 或许是因为何奖身居要职,唐高祖感念其功勋卓越,便御笔一挥,御赐“九井流芳”的美誉。九井,则代表着九人分居九地,分食于九井之意。于是何奖的后裔便以“九井堂”自居,世世代代流传下来。 从地点上来看,何奖的九个儿子大多数分居在江西一带。其中长子何偕,字仲元,官至银青光禄大夫,卜居江西九江瑞昌。偕公后裔自唐朝以来,虽然有几次大的迁徒,迁往湖北、陕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,但是,始终有一部分从未迁徒,至今一直居住在江西瑞昌。偕公这一支后裔历经一千五百多年,多次续修宗谱,特别是明清以来到公元2009年就九次续修宗谱,从未间断。附:“九井”由来,即奖公生九子分居九地,又曰“九井流芳”。
惇叙堂:康熙四十五年(公元一七零六年),峒山公致仕家居,倡建库岭股何氏宗祠,名曰:惇叙堂。(同时进行了库岭股第二次家谱续修)。自建成到现在,已有三百年的历史。
(“惇叙”取自古《尚书》(皋陶谟)-----慎厥身,修思永。惇叙九族,庶明励翼,迩可远,在兹。)
学海堂:“学海”,汉语词汇的解释,是学问渊博。但是,何氏宗祠联中的“学海”,当然不是指学问本身。如果是指学问本身,就与联中“庐江”对不上。联中的“学海”应是指一个有学问的人!这个人就是东汉经学大师何休!
何姓:主要堂号:庐江堂、三高堂、忠孝堂、四友堂、水部堂、九井堂、敦叙堂、学海堂、敬享堂、忠义堂、仁义堂、务本堂、广右堂、缵续堂、赐策堂、义门堂、慈荫堂、世德堂、三桂堂、咏梅堂、抚逸堂、三魁堂、清源堂、无违堂、世恩堂、佩印堂、永昌堂等。
四言联
庐江世德;东海家声。全联典指何氏的郡望堂号。
三高世泽;四部家声。上联典出南北朝时期的何点与兄何求、弟何胤皆隐遁不仕,世谓“何氏三高”。下联典出东汉时期的何休,闭门十七年,精研六经,成书四部,世传“何氏文学”。
中丞山峻;水部梅清。上联典指典指北宋时期的何栗,字文缜,政和年间状元,历官秘书省校书郎、起居舍人、中书舍人兼侍讲、御史中丞,曾上书论王黼(北宋“六贼”之一)奸邪专横十五条罪状。钦宗时,官翰林学士、尚书右丞、中书侍郎,曾弹劾宰相周必大,反对与金兵议和;靖康初年,金兵围攻京城,他受命起草降表,后与徽宗、钦宗同被虏往金兵营中。到金国以后,绝食而死。下联典指后梁时期的何逊,字仲言,东海郯人,天监年间为尚书水部郎,后为庐陵王记室。青年时就以文学着称,文章与刘孝绰齐名,并称“刘何”;诗与阴铿齐名,并称“阴何”。他在扬州任时,庭院中有梅花盛开,曾在树下咏梅;后住洛阳,思梅而无梅,便请求再去扬州,到扬州后,梅花正盛,于是大开东阁,请文士终日谈笑,常吟咏于梅下。
家传三桂;学贯六经。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何造子,封绛侯,和他孙子何修辅、曾孙何格非三代中进士登第,家中建有“三桂堂”。旧时以“折桂”比喻科举及第。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何休,字邵公,任城樊地人,太傅陈蕃征他参政,陈蕃与外戚窦武谋划杀宦官,事泄而入狱被害,何休也因此遭党锢之祸。后历官司徒、议郎、谏议大夫。钻研今文诸经,用十七年时间着成《春秋公羊解诂》,为《公羊传》制定“义例”,系统阐发《春秋》的“微言大义”,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。另撰有《公羊墨守》、《左氏膏肓》、《谷粱废疾》等。
清名第一;治行无双。上联典指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,好老庄言,与夏侯玄、王弼等倡玄学,竞尚清谈。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何敞,出知汝南太守,以宽和为政,百姓感化。
稽山豹隐;水部梅清。上联典指后梁时期的何胤弃家隐居会稽,屡征不起。下联典指南朝后梁的何逊。
貌同傅粉;禄惟养亲。上联典指三国时期魏国的玄学家何晏,字平叔,南阳宛县人,东汉末大将军何进的孙子,曾随母亲为曹操收养。少年时就以才华出名,喜爱老、庄。平日喜欢修饰,粉白不离手,走路还看影子,姿态优美,面孔白皙,人称“傅粉何郎”,娶魏公主。曹爽(魏宗室)执政时,他历官散骑侍郎、侍中尚书,后被司马懿所杀。与夏侯玄等人倡导玄学,是“贵无”论的主要代表之一,能诗赋,着有《道德论》、《无名论》、《无为论》、《论语集解》。下联说南朝宋灊人何子平,对母亲极为孝敬,文帝时官吴郡海虞令,所得俸禄专供养母亲,不给妻子儿女。母亲去世,他辞去官职,每哭都至绝气。
高风东阁;暖日南檐。全联典指南朝后梁时期的何逊。
五言
庐江出望族;淮水育贤孙。全联典指何氏的郡望和堂号。
贤妇散财帛;道姑列仙班。上联典指永嘉王木叔之妻何氏屡劝其夫分资财给弟妹。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永州道姑何琼中仙去,世谓之何仙姑。
人物东西晋;声名大小山。上联典指东晋大臣何充,字次道,庐江灊人,出身于西晋土族。东晋初年,任大将军王敦主簿,又历官中书侍郎、东阳太守,深为明帝和宰相王导所器重,由王导荐为吏部尚书,进中书令参录尚书事(宰相)。成帝死,他受遗诏辅佐康帝,主持政务,选用人才以功臣为先,不树私党,受到好评。但好佛事,大建寺院,耗费巨大,又受世人所讥。下联典指南朝齐、梁时灊人何求、何点、何胤三兄弟,学问广博,不愿做官,先后归隐于会稽若邪山云栖寺。何求逝世后,人称何点为“大山”,何胤为“小山”。
七言
千秋共识庐江郡;六皖先开宰相家。此联采用安徽省枞阳青山何氏宗祠联。上联典指何氏郡望。下联典指明末宰相何如宠,字康侯,桐城人,万历年间进士,历官庶吉士、国子监祭酒、礼部右侍郎、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(宰相)。“六皖”,即安庆古为皖国,明朝安庆府辖桐城、怀宁、潜山、太湖、宿松、望江六县,故谓。
六十地开基创业;九秋天饮水思源。福建省长汀县县城何氏宗祠“学海堂”联。
木叔妻原为贤妇;永州女得号仙姑。上联典指南宋永嘉人王楠的妻子何氏。王字木叔,乾首年间进士,历官秘书少监、赣州知州。何氏多次劝他把钱财分给弟、妹,被当时人称为贤妇。下联典指唐朝永州零陵何家女儿,名琼,传说幼年时遇到异人送桃给她吃,从此不知饥饿,能测算祸福。乡邻视她为神人,建楼让她居住。景龙年间成仙而去,人称何仙姑,民间传说为“八仙”之一。
八言及以上
修善积德,名存万载;自始受姓,功盖千秋。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何氏宗祠联。全联典指何氏庐江郡望。
世擅文明,雅重庐山之韵;家传将略,克收石岭之功。上联典指南朝后梁东海郯人何思澄,字元静,其父何敬叔官余杭令。他少年时勤学,工文辞,历官南康王侍郎、治书侍御史、武陵王录事参军。曾作《游庐山》诗,文学家沈约见了,大加赞赏,甚至自称不如,又把这首诗题写在新建的书斋墙壁上。下联典指北宋太原人何继筠,字化龙,后周大将何福进的儿子。后周太祖时官建武节度,深沉而有智略,前后戍边二十年,与士卒同甘共苦。后周开宝年间,后周太宗亲征,攻北汉的晋阳,契丹派兵援助北汉,何继筠领数千精锐骑兵在石岭关拒契丹兵,生擒刺史二人,杀敌千余人,获马匹、兵器、盔甲无数。
庐山树千枝,看看还是一本;江河水万脉,想想终归同源。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何氏宗祠联。全联典指何氏庐江郡望。
肇迹源庐江以来,派远流长,都是渊源一脉;宗祠在狮岛之上,敦宗睦族,还看继述千秋。此联为何氏宗祠联。
缔造果然难,历十五年掌握筹持,差幸科岁偕来,免傍他人门户;守成也不易,愿千百世灵钟育秀,喜见英才蔚起,共扶一族纲常。福建省长汀县县城何氏宗祠“学海堂”联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